這個星期,我不斷在問自已:「有甚麼東西我是葉公好龍的呢?」
事緣這個星期我在看馬克·吐溫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(中文好像是《湯姆歷險記》),深深地著迷於書中的主角。
湯姆是個十二歲的男孩,是一個孤兒,由他姨姨(Aunt Polly)養育。他姨同情他、也耐心照顧他,但她始終愛自已的親兒子多於湯姆。湯姆是一個調皮、但本性善良的孩子(好老土,經典就是這樣),又有點小聰明,常欺騙和作弄其它小朋友。最經典的情節,莫過於他姨要他為籬笆刷油漆,他便跟路過籬笆的小朋友要說,這是一件非常光榮的工作,提議他們用自已的寶物,來和湯姆交換這份光榮的差事。
我跟作者有一點相近的情感,就是只有在童年時期,才可以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大喜大悲,然後又可以舜間拋諸腦後(放下)。書中有一句令我難以忘懷的說話:
“But the
elastic heart of youth cannot be kept compressed into one constrained shape
long at a time.”
當時湯姆失戀了。他剛哄得一位女孩的歡心,並且跟她「訂婚」。女孩問甚麼是訂婚,湯姆解釋說,即是除了對方以外,不再愛其它人的意思。可是他卻又不小心讓女孩知道,原來之前他已經跟另外一個女孩子訂婚了。準新娘傷心欲絕,流著眼淚離他而去……之後湯姆去到一片大草原,藍天白雲,躺在草地上,心情又愉快起來了。
誰不喜歡如此可愛的角色?但我反思,假如現實出現這樣的人,我會否成為書中那些排斥他的人呢?答案顯而易見。
像湯姆這種用情不專、自我中心、出爾反爾的人,我彷彿是有充分的理據去排斥和討厭他,認為是他不上進、不值得任何人同情,被排斥也是咎由自取。但我卻從來沒想過,為甚麼社會會出現這樣的人。
突然發現,之前讀這麼多書,反而令自己更加無情、更加離地了。為甚麼看了這麼多遍《麥田捕手》,還是連這種基本的同理心也沒有呢?
明明說自己要走反高潮路線,卻連誰才是弱勢都搞不清。不但如此,我還成為其中一個排斥他們的人,這不就是葉公好龍嗎?坦白說,這個月之前,我仍然天真的認為相由心生。(現實卻很明顯是心由相生!)
這時才知道,現實中真正的偽善,並不是那些明知自己圖謀不軌、而裝作好人的大壞蛋,卻是連內心都自封英雄的人。誰都知道處身立世應時常抱有同理心,但我們(我和在讀這篇網誌的朋友)應該向誰予以同情、為甚麼事挺身而出呢?共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