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

痕跡

能留下多少痕跡?

最近選舉期,免不了想起自己參與選舉的經歷。三年前16歲,還在讀中五,那年跑了去參選中學的學生會。內閣的名字是「Feather」,理念大概就是指,相對於人數過千的全體師生,由只有10個人組成的學生會內閣,確實是微不足道。學生會好比一條羽毛,縱是渺少,但假若得到師生支持,我們就像乘著風,同樣可以飛得好遠、好高⋯⋯

當年是落選了,但內閣中比較低年級的學生,後來卻取得機會,在之後的學年成為幹事。當年最年輕的成員,今年都升中五了,早兩天看Facebook,見他今年再次出選,擔任候選副主席,心裡非常欣慰。再看他們的文宣,劈頭第一句寫「若把聖芳濟比喻為一艘帆船,那麼同學就是推動船隻的風」,彷彿感受到數年前的理念,在我畢業後,仍得以承傳。

還有,中四那年,我擔任學校基督徒團契的宣傳幹事。不知哪來的熱誠,當年每項工作都出奇地投入。學會的宣傳版,我想了一個設計,中間有一個特大的十字架。那時自覺設計不錯,中五接管學會後,沿用了同一設計,只是稍作改良。早幾個月,重回母校,想不到學會仍然在用這個設計,而且那些幹事,全部跟我素未謀臉。真想找個機會,跟他們聊聊天,談談往事。

看見昔日影子,固然值得高興。但想深一層,便會疑問,要從蛛絲馬跡,才能發現影子,是否真的是可喜可賀?我縱是如此認為,也無法解釋,為何比起自己名字被雕刻在石板上,寂寂無名地造就小點傳統,更加稱得上為浪漫有型。我相信,假如當年當選,選舉的過程,大概也不會是最珍貴的回憶了。

能留下多少痕跡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