逢星期日更新的網誌,一般在星期二﹑三已知道想談甚麼話題,期間數日有空便想想有甚麼好寫,然後星期日把零零碎碎的主意集合,晚上才開始動筆。
我認為完成一份寫作,包括本網站的「低等墨水」,也和化石燃料一樣,不論優質劣質,也需要時間通過沉澱,方可醞釀而成。
我很喜歡使用「沉澱」一詞,因為聽見別人說得美妙。
有一次,一位同學情緒波動,大吵大罵,罵到興起竟然哭了起來。有人問﹕怎麼辦﹖其實答案也離不開讓他冷靜一下,只是說了出來又如同廢話。這時,天資聰敏的同學以他成熟﹑沙啞的聲線道﹕「先讓他沉澱一下吧」。轉眼已吸引大家的耳朵,然後他乖勢繼績散發魅力﹕「雖然我和他不算相熟,但也知道他是一個性格重感情的人,現在這樣的狀況,再說也聽不入耳,先讓他沉澱一下吧。」
大家無不點頭認同,事後有人稱讚他﹕「真是一個得體﹑懂事的人。」
後來,我又嘗試「沉澱」,因為看見別人用得精彩。
去年的大約這個時侯,我剛看過《百年孤寂》,得知此大作花了十八個月就完成初稿,心裡讚嘆馬奎斯能「快工出細貨」。
但兩小時前我又看完馬奎斯的短篇小說《沒有人寫信給上校》,一部早《百年孤寂》十二年完成的作品,裡面竟然已經出現了「馬康多」這地方,還有邦迪亞上校(這不是標題中的那位上校,只是以客串的形式出現),而且其中的一些背景設定,例如革命軍的戰役﹑在世界各地為傳種而生的私生子等情節,也與十二年後出版的小說呼應。果然大作品都需要些時間沉澱和構思。
最近我又在看莫言的《生死疲勞》,有報導說此書由動筆到完成只用了四十三天,這次我知道那是不可能這麼快完成的,一口認定是誤傳,又錯了。
莫言說,那本書確實是花了四十三天用紙筆完成,但構思過程長達四十三年。故事主要人物之一的原形和情節,是源自小學時經歷過的真人真事,一直希望能說這個故事,但想了很多年才構思到故事表達方式。
沉澱多年以後,便寫出了這樣的傑作。作者也說過,在他很多作品中出現的地方「高密東北縣」,其塑造的核心,都在於《生死疲勞》。
這個網誌已重新運作近兩個月,回望兩年前的大作,真是看得我想自殺,因為這段時間我在思想和性格上也變了不少。所以,看到像浮士德這種寫了數十年的鉅著,最令我佩服的,反而是他能夠維持一種思路這麼多年。或許,仔細閱讀能夠從主角的言行中,反映出作者隨故事﹑隨年月心境的變化。但至少,那仍然是同一個人。
我沒有能力「沉澱」,因為我「一時一樣」,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,又會昨天的我打倒今天的我。善變的人還是多點即興好,所謂處心積慮,恐怕最後只會像油和水般自相矛盾﹑不倫不類,最終一事無成。
所以說,我還不是做大事的人才。(特別最近我天天都會睡上十小時以上,哈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