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異曲同工之妙

這句說話,意思也算是淺白,不用特別解釋。以前我不太喜歡用這句話,因為我總是認為,雙數音節的句子,讀起來就是欠缺節奏感。然而,世上彷彿真的是存在這條定律──實用的東西,必定是久奉美感。我一直都找不到另一句說話,來代替「異曲同工之妙」的意思。說着說着,便產生了感情,更反而覺得它有種參差美。

The Shade of the Mango TreeYouTube找不到正常版,只有1小時長的版本)是我從Nujabes發掘出來的。他用了這道歌的旋律,作為Lady Brown的樣本。兩首歌的主旋律非常相似,但意境卻是完全不同,可謂「異曲同工之妙」的相反。

起初便覺得〈The Shade of the Mango Tree〉充滿南美風情,後來才知道,它是南美作曲家筆下的作品。我認為,這首曲是典型的好音樂。除了旋律、伴奏和諧以外,更重要的,就是它帶有濃烈的避世情調,讓人自我感覺良好。我想,這也是和曲的命名有關的,因為要想像樹蔭,首先要有個日光的背景。想到這裏,自然便會把想像引伸到,自己也坐在芒果樹下乘涼,或是遠離麈囂、或是守株兔,反正就是會產生一種「眾人皆醉我獨醉」的自滿感。

...

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原本是一首很舊的流行曲,我第一次聽以此名字命名的歌曲,是Earl Hines編的爵士樂龬琴版,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版本。

那年冬天,心亂如麻,有晚趁全家出國旅行,一個人在家中喝得酩酊大醉。早上醒來,飢寒交加,走在街頭,還是心亂如麻。腦裡只有一個人,一個我恨自己沒有好好珍惜的人。

我在街上插著耳機,沒有心情聽流行曲,於是便開了那雙《Best Piano Jazz 100》隨機播放。聽到這首〈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〉,心情突然灑脫。我幻想自己在美國的街頭上,如曲名所寫,在街上陽光普照那邊,逍遙快活地昂首闊步。霎時間又一陣良好的自我感覺。


儘管兩首音樂所描寫的意境,恰好是完全相反(前者躲入樹蔭;後者踏出陰暗),而且當我幻想自己置身於這意境時,心情也是截然不同(前者是遁世離群;後者是消遙快活);但我心底裡卻是抱著同樣的心態,就是自得其樂。想像中,不論是在街道或是大樹下,從來也只得我一個人。


自我感覺良好的存在價值,本來就是在於要讓人看見,那為甚麼又要把幻想世界弄成只得我一個人呢?原因很簡單,我真正想讓你看見的,是我懂得渴望遁世離群、懂得想學會消遙快活,尤其是我一直習慣插耳機聽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