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

夜神月終須一死

一向都對《死亡筆記》的題材感興趣,這個星期終於花了兩天時間,看完了37集的動畫版。(順帶一提,我看的是粵語配音,配音和翻譯都做得很好,我甚至覺得配夜神月的比日本聲優還要出色)

看到標題,你或者會認為我在說廢話,實則未然。早前在Book Depository買了本《How to Read Literature》,裡面談到一般人閱讀,最容易忘記的,就是小說的人物純屬虛構。也就是說,我們經常把假的角色當成真的。

(看完第一章我便放棄了繼續閱讀,因為書中提及太多的名著,我都還未看過,所以還是等我的文學素養再成熟些才看)

書中指出,故事對人物的描述,就是虛構角色的一切。故此,假若作者未有提及的話,那個人就是沒有童年、也不會經歷死亡;假若作者未有提及的話,故事某段時間之內,某個角色離開了劇情範圍的話,他不是到別處去了,而是不存在於那段時間。書裡以《咆哮山莊》的Heathcliff為例,故事中段他離開山莊七年,作者都沒有提過,他到哪裡去了、做了些甚麼事,讀者也無謂作猜測。

抱著這個前設,看到結局,我便明白夜神月是終須一死。「終須一死」,是指他必須在鏡頭面前死。在我看來,作者和我一樣,也不捨得夜神月要死、更不捨得要他成為輸家,所以才把夜神月的敗北,寫作是隊友的失誤所致,這點真的頗有意思、值得深究的。

作者努力把夜神月描繪成完美的人。故事中,幾乎沒有夜神月本人的失誤,所有對他不利的劇情發展,都是基於不幸、或是遭受牽連 。作者連他的洋相,也不願出現,何況要他輸、要他死呢?

我喜歡看死亡筆記,其實只是喜歡看夜神月,而且是畫筆下的那個夜神月。(所以後來出了真人版,即使口碑好都沒興趣)死亡筆記的吸引之處有三,而三者是層層遞進的:首先有一個毫無弱點的角色已經是非常吸引;這種設定居然不是設在絕對正義的一方(又不能說他是奸角);故事從這個角色的視點出發。

可是,正正就是因為他太完美,所以只有他死才能將故事變得完滿。夜神月死是唯一一個可行的結局。

我作為讀者,當然可以只欣賞一個角色;但作者卻要顧及整個故事。假如我是作者,到了最後我也會逼於無奈的要夜神死。


責任越大,現實考慮自然越多。聽聞有人因此永遠都不和自己深愛的人發展關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